公元1657年,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十一月,正在激烈交锋的南明永历政权和清政权之间,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攻防态势的大事件,原大西军领导人,南明秦王孙可望携家眷向清朝五省经略洪承畴投降。
当年八月,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只拥有三万兵马的南明晋王李定国,结果因部下战场哗变,败于李定国之手,孙可望仅率数十名亲信逃离战场,随后,走投无路的孙可望很干脆的降清了,他的投降,挽救了清朝在西南地区进退不得的局势。
在孙可望投降之前,清朝负责征讨西南的五省经略洪承畴在拿永历政权毫无办法的情况下,都已经上奏顺治皇帝且获得恩准,准备以养病的理由回北京,收到孙可望的降书后,马上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顺治皇帝也赶紧下诏书,让洪承畴继续工作,此前调回北京的恩旨作废。
【资料图】
显然,洪承畴和顺治皇帝都看清楚了孙可望投降带来的巨大的价值,在孙可望投降后,清朝不但册封他为异姓王爵""义王"",且当他到达北京时,顺治钦命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带领公、侯、伯、梅勒章京、侍郎等大批高官显爵出城迎接,给足了孙可望面子,顺治十日内赐宴三次,赏赐钱财无数。
实际上也正如洪承畴和顺治皇帝所想,在孙可望投降清朝后,此前清朝花了巨大代价,且十多年都搞不定的南明永历政权,之后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被剿灭,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死,李定国在数度战败后病亡,最后的南明政权覆灭。
孙可望投降清朝时,并没有带多少兵马,根据洪承畴的上表中的记载,仅仅只有""所带伪官丁、妇女共约四百余名口,骑马亦约四百余匹"",和当初孔有德、吴三桂等率数千或数万人马投降相比,可谓是寒酸得多,他就怎么能让永历政权迅速崩溃?让此前""两撅名王""的李定国再无胜机?
首先是孙可望熟知李定国军中机密。此前,在张献忠死后,孙可望一直是原大西军中的第一号领导人,对所有的大西军部队有直接指挥权,后来因和李定国的内斗,又在李定国的直属部队中安插了大量密探,对李定国所部的组成形势、驻扎地点、粮食供应点等知之甚详,这让清朝有了对李定国所部更详细地了解。
其次是孙可望送给清政府西南地区的地图,以及跟随他投降清朝的熟悉西南地区道路的向导们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云、贵地区是永历政权和李定国所部最后的根据地,那里山高林密,少数民族众多,从来都是兵家最忌讳攻伐的地区,李定国能跟清朝对峙十多年,这一片地区的地势是主要依仗之一,但这一优势瞬间就没了。
孙可望不但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还在跟随他的亲信中挑选出来十九名熟悉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地形的向导,供洪承畴使用,孙可望本人还亲自同洪承畴以及各提督、总兵进行图上作业,帮助他们对付李定国,史载其:""绘图讲究,有同聚米为山,明如指掌""。这些作用远超三国时期的张松向刘备献地图。
最后是清朝之所以厚待孙可望,是想利用他在原大西军余部中的威望吸引更多的军官向清朝投降,从内部瓦解李定国残部。孙可望当然也积极配合,史载:""可望又遣人赍手书招诸将帅,言已受王封,视亲王,恩宠无比,诸将降者皆得予厚爵,非他降将比,惟定国一人不赦""
清朝树立标杆的政治攻势在李定国的疏忽和错误应对下大获成功,本来,原大西军都是拥戴李定国的,这也是李定国以三万兵力战胜孙可望十万大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定国此后却对孙可望的残部区别对待,根据《南疆逸史》中的记载:""以收获孙可望之兵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曰"晋兵",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孙可望的部下是因为更赞同李定国的抗清决策才阵前倒戈,帮助李定国打败了孙可望,却受到歧视,另一位大西军领导人刘文秀收编孙可望溃卒三万,还被李定国剥夺军权,这些错误决策不但让部队的战斗力严重受影响,还因为清朝对孙可望的厚待,使得许多对李定国不满的军官倒向清朝。
由此,清朝在把孙可望的价值使用到最大化后,无论是政治攻势还是军事攻势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清朝开始对李定国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有熟悉地形的向导带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可以大摇大摆的摆开阵势进攻,又不断有孙可望余部来投降,李定国节节败退,回天无力。
不过,孙可望也没有落到好下场,都说""狡兔死,走狗烹"",但清朝都等不及那一刻就对他下手了,顺治十七年,在孙可望投降两年多之后,南明永历皇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在""磨盘山战役""中大败,余部只剩数千,对清朝再无威胁,而孙可望在当年的一次射猎中,蹊跷的被射死。
孙可望的子孙此后不断被降爵,康熙年间就从王爵降到公爵再降到轻车都尉衔,到乾隆三十六年时,乾隆皇帝更是公开下诏""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孙可望本人也被乾隆写进《贰臣传》。#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人物#
推荐阅读:勐腊县人民为何长年祭拜南明晋王李定国?他在世时坚持一视同仁
大顺、南明、清三朝争雄,清朝最终胜出,最关键的胜负手是什么?